联系我们
“新基建”对水利行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2020年07月24日
前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深改委会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连续多次对“新基建”相关工作作出部署,将其作为近期对冲疫情影响、长远激发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基建”成为未来拉动有效投资重要增量的过渡期,水利作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重要领域之一,要抓住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契机,加速水利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提升,着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升级换代,全面提高水利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一、“新基建”的内涵界定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首次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此后,中央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等不同场合,尤其是2020年经济增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将暂时放缓之后,连续多次对“新基建”相关内容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具体如表1所示。中央明确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要求以后,“新基建”迅速成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议的话题,对于“新基建”内涵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表1 中央层面涉及“新基建”概念的相关表述
二、 当前对“新基建”的几点共识
在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依然不可放松的前提下,短期内通过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因此当前最直接、见效最快、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更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一)迅速成为各地投资热点
截至3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最新公开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表中,投资总额已经超过40万亿元,其中有25个省区市提及“新基建”。虽然绝大多数省区市并未公开投资“新基建”的具体项目和数据,但足以看出,地方政府对“新基建”投资的积极性颇高,其中5G通信网络建设、物流体系升级改造建设、新能源汽车配套等成为各地2020年“新基建”投资的重点方向。
(二)现阶段投资体量不大
综合对比全国各省份公布的投资计划,交通、能源等大基建项目仍占较大比重。目前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两方面存量PPP项目总投资规模约17.6万亿元,其中以公路、铁路为主的“铁公基”约7.1万亿元,占比最大,接近41%,而“新基建”项目不足1000亿元,占比仅为0.5%。即便将轨道交通、园区开发、垃圾发电等与“新基建”有点关联的项目,全部统计在内,大约2.6万亿元,在全国存量PPP项目库中的占比仅为14.7%。
(三)未来投资增长空间较大
从全国各省份公布的投资计划看,虽然传统基建仍占绝对比重,但“新基建”未来投资增长空间较大,并且投入产出效率较高[1]。以5G行业为例,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另外,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等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未来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可期。
(四)代表经济转型升级方向
与传统基建投资相比,“新基建”投资既承接了传统基建投资稳增长的属性,同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新引擎,更加侧重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都体现出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大趋势,具有助推调结构、促创新、推动投资效率边际递增的功能。
三、“新基建”对水利的影响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从狭义或中义的“新基建”内涵看,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必将促进水利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从广义的“新基建”内涵看,基础设施数字化,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提升和改造更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与完善水利传统基础设施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与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体系建设有望加快推进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不晚,但发展相对缓慢。当前与电力、交通等行业相比,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信息源开发严重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相对落后。随着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加快发展,必将在信息感知、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创造出更多技术更先进、性能更完善、价格更适宜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有力促进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
(二)水利信息数据联网化统一管理是趋势,更是要求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水利大数据管理、服务和安全体系,不同地域、级别、类型的水利信息数据资源存在孤立、分散、封闭等问题,数据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数据主权和数据安全甚至面临重大威胁。随着物联网、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普及,全国水利信息数据联网统一管理的外部基础条件必将越来越成熟。在“水利一张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涉水数据资源的互通互用和统一管理,推动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智慧水利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突出融合发展
“新基建”作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核心引擎,未来将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催生大量创新应用和产业形态,并致力于实现万物互联。智慧水利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创新应用,未来专注于行业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与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等数字化应用场景的融合发展,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四)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投融资模式需创新
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资为主不同,“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等观点成为主流。普遍认为,“新基建”要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以市场化融资为主,政府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资源、资金和政策支持。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不是简单重走传统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政府大包大揽的老路,要更加注重探索投融资机制创新,与经济社会转型需求相结合。
四、对策建议
推动“新基建”作为国家战略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后拉动经济的重要举措,必将促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升级。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现代智慧水利建设理念,提出加快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的相关建议,加紧补齐短板、突破瓶颈,积极营造有利于汇聚各方力量的良好环境,推进我国水利基础设施保障条件和能力迈上新台阶。
(一)不断更新智慧水利发展的新思维和新理念
智慧水利是国家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智慧水利作为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除了提高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满足数字经济、智能时代发展对传统基础设施的要求外,还要关注激活公共数据价值,对各类涉水数据资产的收集整理、价值挖掘和应用创新,为推动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实现路径样板和公共服务保障。
(二)探索设立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引导基金
从全国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建设巨大的存量市场、资金需求等实际出发,积极与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协商,通过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安排财政资金作为杠杆,争取三峡集团、中国移动、华为、阿里等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出资设立,选择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先行试点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用于支持水利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转型和提升。
(三)加强水利大数据管理、服务和安全体系构建
大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和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加强水利数据开放和共享的顶层设计,构建统一的水利数据资源利用和管理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互用和统一管理,最大程度发挥数据的价值,切实增强水利大数据资源管理的水平。加强水利大数据接入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应用安全技术研究,确保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应用等各环节的数据安全,为数据价值的有效释放提供保障。
(四)加大水利大数据应用场景和经济价值的探索
水利大数据应用场景的挖掘拓展、经济价值的充分释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深入领会中央部署“新基建”的背景和内容,坚持市场化方向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鼓励各地自主开展水利大数据应用场景和经济价值的探索,通过激发水利大数据下游应用场景、激发数据和信息应用等途径获取投资回报,为充分运用PPP模式、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奠定基础。
(五)加强水利技术设施数字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新基建”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围绕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目标和需求,组织开展全局性、基础性、前瞻性的基础科研和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重点支持解决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加强“新基建”相关行业资讯跟踪及分析,充分了解并借力“新基建”已经实现或即将催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等,促进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共性关键性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的升级改造。
来源:《参阅报告》2020年第16期
作者: 刘汗 李淼 马毅鹏
陕西丞海水务工程有限公司,,清淤,,疏浚,,环保,,水环境修复与治理,,河道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