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029-86350361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凤城七路长和国际D座

邮箱:shanxichenghai@163.com

网址:www.sxchsw.cn

水文化与水景观

2020年09月11日

       摘 要: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以水为主体的水景观是主要构成部分。水景观建设应当融入文化观念和美学思想。从水的几何形态来看,不同水体在审美意义上有区别。水的清浊、曲直、动静等物理形态以及水“岸也显示为不同的美学风格。在水景观建设中,还应当注意发挥”的审美作用。水景观与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都有联系,既要注意保护水的自然美,也要运用人的社会劳动和科技手段增加水景观的美学含量。

       关键词:水景观 水文化 美学

 

水对于人类社会,除了显而易见的实用意义之外,还具有赏心悦目的美学价值。“智者乐水”不是孔子一人的感受,而是概括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精神特征。亲水是人的自然本性,美好的水景观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越来越重要。目前社会大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旅游休闲的通常选择是山水佳处,凡有水的地方,总会在水上做文章,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美好和谐的休闲娱乐环境。

正如水利专家所指出的:“未来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努力营造清新优美的水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支撑。水环境只有突出文化品位,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水景观只有注入文化内涵,才能展示水的个性与魅力;水工程只有发挥审美效应,才能更生动、更和谐、更富有活力。”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水文化的很多内容都可以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景观,如水工具、水工程建筑物、水环境等,而水体本身是水景观的主要构成部分。以下谈水景观,主要是就水体而言,所谈的美学原则,既包含水景观欣赏,也适用于水景观建设。

 

一、不同水体的景观美 

水景观,就是作为人审美观赏对象的水体。科学意义上的水也包括雨、雪等空中降水,以及冰、雹、露、雾等固态和气态的水,但在审美领域,这些形态的水已成为独立的审美意象,而且它们的形成和存在通常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如雨、冰、雪),不具备常态的稳定性,因此本文不把它们纳入水景观论述范围之内。本文所说的景观,主要是指存在于地面的液态水形成的审美景观。水从自然物而成为景观,是从物质性的存在上升为审美意义的存在。在人的意识中,水景观直接体现的不是它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科技价值,而是审美价值。

在现实中,地面的液态水总是呈现为具体形态的水体,不同相态的水体,在审美内涵上有一定区别,这是水景观建设中需要了解的。

(1)“点状”的水景观。主要是池、潭、泉、井。这一类水体,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存在,面积不大,水面呈平静状态,风格为秀美类型。人在接近这类水体时,容易产生亲和感和沉静感,欣赏主体的情感与客体的形象特征常常合而为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它最早被认识到的是实用价值,但人与池潭泉井的亲近,其中也含有对水之美的欣赏。人们建筑房舍,总是或傍井,或临池,或近泉,不仅为生活方便,也是钟情于水的灵气。如,汲泉烹茶,也以泉成景,在实用的生活中融合了审美的成分。欣赏这类水体的美,如能展开联想和想象,会有助于审美的拓展和升华。如云南丽江的黑龙潭,大理的蝴蝶泉,江西瑞金的“红军井”,它们蕴涵的美好诗意都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温州的一个瀑布潭,原名梅雨潭,取其水花如梅花溅落之意,已经实现了从“物质之水”到“审美之水”的提升,命名颇具诗意。朱自清观赏了梅雨潭之后,对其水的澄澈柔美欣赏不已,又称其为“女儿绿”,物质的水在审美感觉中进一步具有了可爱少女的品格。因此,在水景观建设中,最常见的就是把自然的水往社会生活方面联想,与动物、植物或人的活动联系起来,或将无生命的水生命化,以人格化的方式为水命名,提升它的审美意味。

(2)“线”状的水景观。主要是溪流、瀑布、江河。这一类水体,在空间上是绵延展开的,流动的,它的美也随着水的绵延而变化。有些水体,名不叫“河”而实际上具有河流的审美特点。如,新疆的“坎儿井”,从地面上一个个单独的取水口来看,是井。但其地下的水是流动的、连接的,形成一条条地下暗河,因此也可以作为“河”来欣赏。再如黑龙江省的镜泊湖,实际是一条高山堰塞形成的带状湖,更多地具有“河 ”的线形特征。这类水,由于流动而使得水体本身充满变化,时急时缓,时宽时窄,时直时曲。流量大的江河,有的地方形成瀑布(如镜泊湖上的瀑布,黄河的壶口瀑布),形成峡谷。一条溪流、河流的不同河段,美的程度有差异,美的风格有区别,欣赏水的人都知道选取其中有特色的某一段。从美学风格上看,这一类水体的风格,通常与水的流量、流速、水面宽度有关。小溪、小河的水,流量小,给人的审美感受通常是柔媚的、秀雅的,使人容易亲近。而大江大河的水,通常是水面宽阔,奔腾浩瀚,其风格多为阳刚的,雄伟的,使人观之而生震撼、崇敬之情,焕发起豪迈昂扬的情怀。但在历代诗文中,把春天江水的平静、秋天江水的澄澈视为温柔秀美的形象的例子也很多。

瀑布也属于线性的水,其景观美具有特殊性。瀑布不是在平面上延伸而是在空间中由上往下跌落,形成的水体或如狭长的白练,或如宽阔的白缎,有的落水声淙淙作响,有的则声威雄壮,令人本能地产生审美愉悦感。因此,古往今来,以瀑布为表现内容和歌咏对象的作品不计其数。影响瀑布美的程度的,有高度(落差)、直立度、宽度、梯级等因素。瀑布越高,直立度越接近90度,水面越宽,梯级越多,给人的美感越强。

(3)“面”状的水景观。主要是湖泊、海洋。这类水体,面积广大,开阔浩瀚,引发人产生遐想,因此,历来的审美经验都强调,观大湖大海有开拓心胸的审美效果。湖泊海洋的美的风格因气候条件而变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写的洞庭湖水,春和景明时节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到了阴风怒号之际,则是“浊浪排空”的威猛。大海更是如此,时尔温润如蓝宝石,是秀丽温婉之美;而到波浪滔天、海潮奔涌之时,则属于雄浑壮阔之美。 湖、海水面宽广,但也容易显出单调。观赏价值较高的景点,通常是水中有岛、礁或船与之形成映衬,使水面的形象更丰富,更有层次感。如海南岛“天涯海角”景区中的礁石,洞庭湖中的君山,青海湖的鸟岛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观。

 

二、水体美的重要因素——岸

在欣赏和建设水景观时,还要注意与水体紧密联系的一个因素,就是“岸”。 水在生活中不是孤立存在的,除了飞流直下的瀑布之外,一般的水体,不论是池潭泉井、溪流江河,还是湖泊海洋,都要有“岸”,否则就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水。“岸”是水体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它不仅仅限于“堤”。欣赏水景观时,“岸”与“水”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人的审美视野的。

水体的“岸”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它们对水之美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1)土作岸。即江河湖海的岸上是较为平坦的土地。岸与水之间的高差不大,不容易显示出水的气势。即使岸边有房舍、建筑物,水岸还是比较单调,层次感、色彩感都不强。一般平原河流、湖泊,水岸多为土地。这是自然条件形成的。但它的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平原河湖岸边,通常种植苇、蒲、荷等水生植物,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美学价值。弥补了土作岸的单调、平淡,“岸”的高度增加了,色彩形成对比,比较有生气了。如果沿岸植树,就更能增加审美价值(下有述)。

(2)山(崖)作岸。即水体的边界是山。这类岸,因其自身的高度,与水面形成高差。它不像土岸,与水之间常有一个平缓的过渡,而是从水平面突然上升,甚至变为直立。岸越高、越陡,越有观赏价值。江河上的峡,就是高山夹水形成的景观。桂林的漓江,也是秀美的山在岸边绵延不断。对湖、海来说,以山为岸,水到此为界,转折分明,给视觉带来强烈对比。浙江绍兴的东湖,水面并不阔大,奇特的是湖的一面为断壁悬崖,湖水倍显幽深。著名的湖滨、海滨旅游景点,大都是山崖临水而立的。一些高山堰塞湖或人工湖,还会形成“山上平湖水上山”的奇特美景。另外,山体浸泡于水中,山上树木的枝条,或贴近水面,或垂于水上,为水体形象增加了诗情画意。

(3)树(林)作岸。即水的岸边是茂盛的树林。从自然地形来说,岸不能都是山。在土作岸情况下,沿岸边植树,形成绿色长堤,就改进、美化了水岸,为水体增添了美致。杭州西湖著名的苏堤、白堤,沿岸绿柳垂拂,树木葱茏。西湖边上清澈的小溪旁生长着蒲苇等绿色植物,白居易称之为“清罗裙带展新蒲”,视之为西湖春日美景的一部分。南京玄武湖,湖边遍栽树木,宛如绿色屏风。因此,有条件的地方,沿池潭河湖岸边植树,是为水环境增美的有效手法。水岸边植树以乔木为佳,既是湖岸的加高,也是空间的隔断。无论从岸上平视还从高处鸟瞰,都令人赏心悦目。树木四季颜色不同,春现翠嫩,夏成绿荫,秋季金黄,冬日疏朗,四时景色与水映衬。我国一些山水景区,岸边生长着原始森林,美景为天然造化,美不胜收。

 

三、水之美的多重性

美学家将美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等多种类别。从现实生活实践来看,具体到一处水景观,也常常是以上多种美的融合。水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劳动、科技手段分不开,很难把某一处佳水美景绝对归于某一类美。总体来看,现实中的水之美具有多重性。以下对水之美的类别略作分析只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

(1)水体现的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形象所体现的美。从水的一般性质来看,水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那些较多保持自然状貌、未被污染的水,主要体现的就是自然美。典型的如四川黄龙的水,浙江的楠溪江。那些被欣赏、赞美的水,较多地保留着自然之物的本原状态。如泉水的清冽,瀑布的壮观,河流的澄澈,山溪的淙淙作响、大海广阔而又深邃的蔚蓝……古今中外大量对于水的赞美和欣赏,有很多是从自然美角度出发的。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水的自然美形象越来越显得珍贵,因此很多自然状态的水资源需要保护好,在此基础上适度进行景观开发。

(2)水体现的社会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是人的社会实践最直接的表现,是生活现象的美。水的社会美主要就是以人的劳动成果出现的。生活中的很多水景观是经过人的劳动改造的,如建成的水库,修整过的河道,美化过的河岸,整治过的水面,都使得水形象比原来的自然状态更加美好。很多时候,水形象不是孤立的水体本身,而是与环境(与水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结合起来的综合形象,体现着社会美的特点。人并不是仅仅被动地顺应自然,还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如,南京秦淮河经过整治之后,建成数十里文化风光带,与沿岸文化遗迹结为一体,相映成趣。在新时代,秦淮河真正成了南京市民珍爱的文化名片,成为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南京市因此而于2008年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特别人居荣誉奖”。

(3)水体现的科技美。科技美指的是经过科技手段创造出来的美。它体现了对自然的顺应和利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之物有所变动和改造。水事活动与科技紧密相联,在用水、亲水活动中,很多方面体现了科技美。最典型的是大坝蓄水,不仅大坝本身是科技美的结晶,而且流经大坝的水也带有科技美的属性。按其自然性质来说,水面本来是平的,但经过人的科技劳动,水在大坝两面形成了一高一低的明显落差,而且一面是高坝平湖,一面是激流奔涌,水的动静之态也对比鲜明,成为别具美感的水形象。

喷泉也体现了水的科技美。自然状态下,水的流动一般是向下的。现代科技把这一自然现象加以改进和强化,利用压力,同时顺应水的流动这一自然性质,使之向上方喷涌,造成了形态各异的喷泉,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之一。水本来是无色的,现代科技赋予水五彩缤纷的颜色,成为彩色喷泉,有的还与音乐结合起来。科技为水之美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水的不同形态的美 

上文将水体划分为点、线、面三类,侧重的是水的几何形态。现在再从物理形态角度,对水的审美价值作综合考察。

(1)清水胜于浊水。现实生活中的水有清有浊,各有实际用途。但从美学角度看,清水的审美价值高于浊水。清澈的水,不仅色彩亮丽,本身给人纯洁、秀雅的美感,而且具有扩展审美视野的作用。最常见的现象是,清水有倒影效果,特别是对于池潭泉等“点状”水来说,水面平静,清水中的倒影亦真亦幻,虚实相映,形成“两个世界”,是富有情趣的景观。而浊水却没有创造虚幻世界的功能。  

(2)曲水胜于直水。这主要是就“线状”水而言的。从实用角度看,直的河道,在泄洪、航运方面可能更有益处。但从美学角度看,曲水更有韵味。水性柔,善曲。古人创造曲水流觞的游乐方式,从水的弯曲流动中获得快乐和美感。河道的弯曲,多为自然形成。弯曲的河段往往是开展水上旅游的好场所。在曲水上乘舟(筏)而行,水自身蜿蜒盘旋的形态就有观赏价值。特别在山作岸或树(林)作岸的河流上,水的曲折也增加了景观变化的层次,人对前方的景物不能一览无余,这就比水上直行更有悬念、有吸引力。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漂流,景随水曲而变,是游客喜爱的水上旅游活动。

(3)动水胜于静水。就同一条河流来看,水的平静状态固然也有其美致,但流动的水美感更强。流动是水的自然性质,水流缓慢时,水面只是波纹,细流无声;流动快,变成浪花、浪涛,就有了水声。如遇礁石阻挡,则溅为碎珠散玉,水声更响,水的形象就丰富了。例如黄河,它最为人称道的景观都是呈奔腾咆哮之态的河段。

不仅“线状”的河流是这样,“面状”的湖、海也同样如此。宽广的大海固然美观,但浪涛打来的片刻,更为摄影者喜爱。动态的浪花使画面更有生气,浪越大,越高,越具有形象美。“雪浪花”常常进入文艺术家们的作品。海潮更是体现了水的动感。排山倒海而来的大潮,极具气势和声威,古往今来的文艺家对它倾注了赞颂和想象。如我国著名的钱塘江八月观潮已有几千年历史传统,咏赞的诗文不计其数,已积淀为一种审美文化现象。

(4)跌水胜于流水。跌水包括瀑布以及比瀑布低的落水。流水一般是在平面上流动,跌水则是从高到低的俯冲。古书中记载孔子对水的赞美,说它“流行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在联想意义上,跌水的形象,使人想到一往无前的勇士。就审美观赏来看,在视觉上,水的直立形态比平面流淌能更多反射阳光,因此水色更白,更亮;在听觉上,自上而下的落水也比流水更具声响。我国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它与上下游连成一条河,徐霞客时代称为白水河。但全河最吸引游客的部分无疑是瀑布从天而降的那一段,它的上游和下游都没有瀑布这么著名。这正是跌水比一般流水精彩的典型实例。黄河上的壶口瀑布,虽然是浑浊之水,但其奔腾咆哮的声威,历来都是著名景观。可见,水之清浊,不能孤立论其美学价值,还要与水势等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陕西丞海西安环保清淤疏浚水环境治理与修复资源化利用鱼塘清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