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打通河湖管理最后一公里 一江清水还复来
2018年01月09日
长江云报道宜昌于2015年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今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升级版。从河流到河湖沟库渠全覆盖,从三级河长到建立四级体系,宜昌打通河湖管理最后一公里。
枝江市金湖国家湿地公园,湖面清波荡漾,白鹭翩翩,湖岸绿柳拂堤,绿道蜿蜒,这里是长江中上游最大的天然湖泊湿地,由东湖、刘家湖组成的金湖面积达8500多亩,与万里长江隔岸相望。可就是这片湖,曾经万亩湖水不见水,芡实铺天盖地,网箱遍布湖面,湖水又黑又臭,蓝藻频发。
枝江是长江三峡的东大门,要让一湖清水流入长江,枝江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竖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了河湖库渠全覆盖的格局。金湖景区管委会主任余红成为了这片湖泊的一级“湖长”,进行金湖生态修复的金润源集团董事长黄良华成为二级“湖长”。退渔还湖、截污清淤、环境治理,将金湖的湖泊经营权从渔民手中收回,然后截污纳管,关停污染企业,总投资达1个亿,才有了如今的金湖。
负责金湖生态维护的枝江市金润源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邹时全说:“那肯定变化大啊,明确了职责,有了领导分工,一把手亲自在各方面给予政策的支持和重视,亲自下来督办很多工作。目前湖泊里的禁养改成了生态养殖,投放了大量的绿色鱼类,用生物方法调节水质。污染水系排到城区污水管网,进行了集中的治理。2014年底水质非常差的,劣五类,目前最好的水质达到四类,有时候达到三类。”
过去,湖堤损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如今双路湖边,整齐的鹅卵石护着堤岸,这项二级湖长主抓的水利湖泊工程,让金湖平稳度过了一个月前集中降雨引起的涨水:“原来水土流失很严重,一个是用鹅卵石,二个是用水生植物合二合一后将整个的堤防进行了巩固。明显看到10月份大水的时候双湖路的堤防相当好,水土流失看不见了。这是两个工程的效果,靠我们一个基层管理部门还是很难做到的。”
2015年宜昌在全省率先探索河长制,2016年规范为市、县、乡三级河长制,今年,河长制打通“最后一公里”,延伸到村,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体系。
刚成为河长时,枝江市安福寺镇江家坡村村支书熊其寿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之字溪河流入玛瑙河最终汇入长江,童年时,熊其寿和伙伴们在河里嬉戏、游泳,可后来的之字溪河道堵塞,农业废弃物堆积,河水又黑又臭,无法走近。
如今,之字溪重新恢复清澈,水流潺潺。熊其寿对河长制这个身份也已经举重若轻:“河长制的建立不是单一的,是多方联动,涉及到水利部门、农业部门、还有各村、政府、城建、规划、环保,多方联动,你只管自己是解决不了的,这是一个联动的机制,最大的作用在这里。”
宜都市红花套镇大溪村,大溪河蜿蜒流入清江。在大溪流域管理处,墙上贴着河长制职责范围,包括:流域日常管理、水资源管理、防洪治涝、工程设施管理、整治工程等等。为建立常态考核机制,宜昌市制定了河湖生态保护问责办法,将河湖长制纳入“水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河长工资直接挂钩。大溪河村级河长、村支书陈长红:“镇里对我是用分考核的,我们是百分制,按比例跟你打分,扣了我一个人,就是整个班子的钱都扣了,因为他们的工资都是按照我的工资比例拿的。有奖有罚,纳入村级年终目标考核,镇里给我们制定的全年的工作考核里面就含了的。”
李先宁是红花套镇镇级河长,成为河长后,他最难忘的是将清江里86万平方米网箱拆除,将500万斤鲟鱼送上岸的日子。清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也是著名的“鲟鱼之都”,但长期过度养殖让清江不堪重负。整整一年,李先宁每天在河里两三个小时,面对面跟养殖户做工作,终于为清江鲟鱼找到了最好的出路:鲟鱼上岸。
一江,金湖,长江,清江,湖泊,考核,工程,管理,枝江市,鲟鱼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新闻